遼上京遺址

遼上京遺址

遼上京臨潢府故址是遼朝的開國皇都,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,地處烏爾吉木倫河與沙力河匯合處。建于遼神冊三年(公元918年)。

  上京城幅遼闊,氣勢雄偉,周長13.5公里。分南北兩城,北為皇城,南為漢城,兩城相連作“日”字形。

  皇城,宮殿和衙署所在,周長6344米。城墻夯打土筑,殘高6—10米,寬12—16米,夯土層厚15—18厘米,斷面呈梯形。城墻外側筑有馬面43個。四墻皆有城門,東曰安東,南曰大順,西曰乾德,北曰拱辰?,F在3門遺址存有豁口,南門已不存。門外設甕城,殘高4—6米,城外有上京城幅員遼闊,氣勢雄偉,周長13.5公里。分南北兩城,北為皇城,南為漢護城河,河外有護堤。

  皇城由外城和內城(即大內)組成。大內在皇城正中偏北高臺上,俗稱紫禁城,作南北向長方形,有開皇、安德、五鑾等殿址,為皇城主要宮殿區。開皇殿建在大內南承天門內,是契丹統治者接見中原使者和舉行大禮的處所。

  外城為官署、寺廟、后妃住宅所在,建筑遺址較多。東南隅為一寺廟建筑區,存有天雄寺址。西南有承天皇后所建崇孝寺,往西是天長觀,又西南為國子監,監北為孔子廟,廟東為節義寺。因應天皇后于節義寺斷腕,故寺內置斷腕樓。又西北為安國寺,寺東為齊天皇后等后妃宅址。其它如圣尼寺、綾綿院、內省司建筑皆有遺跡可尋。城正南街通漢城,街道布局成井字形,路面鋪以碎石,兩旁挖有排水溝。

  皇城地表今存石刻觀音一尊,高4.2米。首佚,身著天衣,足踏蓮石,雙手前拱似捧桃狀。雖殘,但仍可見刀法流暢,為遼代石刻藝術珍品。

  漢城,在皇城南,周長11.5華里,主要是契丹族和漢族平民居住區,也是手工業作坊和館驛所在地。城內除設縣衙外,還設有“回鶻營”、“同文驛”、“臨潢驛”以接待諸國商賈及使。今皇城與漢城已被沙力河水隔開,墻址多被沖刷。漢城內早年已被辟為耕地,但仍可見建筑遺跡。經探明的手工業作坊和冶鐵等遺址為研究遼代經濟、文化提供了可靠物證。

  上京城內地表散見文物極豐富,近年來又出土了大量的商賈作坊花押印,北宋銀錠、窯藏錢幣、瓷器、鋁瓶和契丹銀幣等文物。

  公元1120年,金破遼初,改稱北京臨潢路,1153年并臨潢路為大定路,設總管府、臨潢路提刑司及臨潢路轉運司,又沿用百余年。因非重要城市又遠離金都燕京,故逐漸蕭條。1234年金亡,上京故地成為元朝功臣后裔封地終至荒廢。上京盛于遼,衰于金,廢于元,經歷了300余年,是我國北方歷史名城。1961年,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遼上京遺址歸類巴林左旗旅游景點欄目,歡迎查閱更多巴林左旗旅游景點。遼上京遺址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創者所有!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證,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,如果對您的版權或者利益造成損害,請提供相應的資質證明發送到brilliant0210@qq.com,我們將于3個工作日內予以刪除。
教師網絡遠程培訓代學習+微信: jshbs2016
 
掃碼 支付寶掃紅包 掃到大紅包

掃一掃得紅包第二范文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