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龍山石窟,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處的天龍山腰。天龍山,原名方山,海拔高達一千七百米。歷史上,這里曾經是北齊皇帝商歡的避暑宮。由于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,后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。天龍寺,宋代易名為圣壽寺,一九四八年失火,寺廟被焚毀。一九八一年,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,現已修葺一新。
天龍山石窟,始鑿于東山魏年間(公元534——550年),隋、唐統治者也繼續在天龍山開鑿大批石窟。
天龍山石窟位于東西兩峰懸崖半腰,這些石窟中,有東魏、北齊、隋、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。東峰八窟,西峰十三窟,山北三窟,寺西南三窟,窟之間山徑相通。
天龍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進了一步。第九窟,原有木構[漫山閣],閣內唐代石窟分上下兩層,上層彌勒大佛,坐像高約八米,局部雖有毀損,但仍是天龍山石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。下層,觀音立像高達十一米,形態生動,姿態優美,身披瓔珞,羅紗透體,體態豐滿,薄軟的羅紗質感清晰,是天龍山石窟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尊雕像。
地址:太原市晉源區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
類型:洞穴古跡
游玩時間:建議2-3小時
電話:0351-6349668
開放時間:8:00-17:00
門市價:50.0元
0條評論